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90篇
安全科学   49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103篇
基础理论   101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71.
通过毒理学“大数据”,挖掘三丁基锡(TBT)潜在的生物影响信息,预测分析TBT暴露与人类相关疾病的关系.通过比较毒理组学数据库(CTD)搜集到488个和TBT具有相互作用的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图显示TP53拥有相关联基因最多,处于中心地位;其次是ESR1和FN1.CTD分析与TBT相关的疾病,发现前10类疾病分别是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女)、消化系统疾病、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男)、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KEGG通路和DAVID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发现TBT不仅和代谢性疾病有较高的关联性,其相互作用基因在糖代谢途径上亦有较密集的基因功能注释.PASS的活性预测也发现TBT可能影响多种与糖代谢相关的酶生物活性.这提示TBT对糖代谢相关疾病的影响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72.
目前关于原油对淡水水生脊椎动物内分泌信号的潜在影响的认知有限。本文以非洲爪蟾(爪蟾属,X. laevis)蝌蚪和莫桑比克罗非鱼幼鱼(口孵非鲫属,O. mossambicus)为研究对象,选择风化原油和未风化提炼后的原油这2种原油的水溶性组分(WAFs)进行暴露实验,选择出可作为内分泌信号改变的生物标志物的基因,对其表达进行了研究。此外,将X. laevis蝌蚪暴露于靠近地下石油库的地表水中,对上述基因表达做了定量分析。利用重组酵母对原油、原油水溶性组分和地表水的(抗)雌激素和(抗)雄激素性进行了评价。在X. laevis对2种原油WAFs的响应中,甲状腺激素受体β表达均显著下调,而另一种与甲状腺相关的基因,2型脱碘酶,在O. mossambicus暴露于高浓度的原油WAF时被上调。此外,这2种WAFs都改变了与脂肪生成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X. laevis中的表达。原油和WAFs在体外表现出抗雌激素和抗雄性激素的活性。然而,O. mossambicus雄激素受体2作为唯一一个代表生殖系统的基因,受到WAF暴露的影响显著。在地表水样品中发现了雌激素、抗雌激素和抗雄激素的作用;但是,在暴露于地表水的X. laevis中没有观察到任何基因表达的明显变化。在所用的2种模式生物以及2种原油中,响应各不相同。尽管如此,这些数据提供了证据证明原油污染可能会因内分泌信号转变对淡水鱼和两栖动物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精选自Truter, J. C., van Wyk, J. H., Oberholster, P. J., Botha, A.-M. and Mokwena, L. M. (2017), An evaluation of the endocrine disruptive potential of crude oil 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s and crude oil contaminated surface water to freshwater organisms using in vitroand in vivo approache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36: 1330–1342. doi: 10.1002/etc.3665
详情请见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tc.3665/full
  相似文献   
73.
填埋场底土污染物浓度实测值和理论解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现场条件下污染物在粘性土中的运移机理,对运行13年的苏州七子山填埋场进行了钻孔取样.通过对土样进行分层切片、加去离子水混合并结合室内小型离心机分离,得到了填埋场底土中Cl-,Na+及COD的孔隙水浓度.将室内试验测试值和一维扩散理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测浓度剖面与扩散曲线差别较大,可见水力梯度引起的对流和机械弥散作用比分子扩散作用来得重要.将实测值与一维对流弥散解析解的计算值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试验数据较为发散,但可以采用一维对流弥散理论进行大致的拟合,从而可得到运移参数的取值范围.进一步的理论预测表明,当填埋场运行30年之后,Cl-的影响深度可达到10 m以上.为了防止和延缓渗滤液污染物的进一步运移,填埋场应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渗滤液的扩散.  相似文献   
74.
Abstract

Lung injury in rats challenged with paraquat at 20?mg kg?1 body weight was histopathologically evident by inflammation, hemorrhage, and vascular congestion. Increased levels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lipid peroxidation, decreased glutathione content, and lower tissue antioxidant capacity was found. The effects of N-acetylcysteine and cimetidine, a well-known potent inhibitor for organic cation transport, were examined. Lung injury was attenuated by N-acetylcysteine but not by cimetidine. Th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beneficial effects of N-acetylcysteine administration in paraquat-challenged animals might be linked to its ability for preserving the cellular redox environment and preventing oxidative stress, while cimetidine might even hasten paraquat-induced lung injury. On the other hand, the effects of cimetidine on paraquat-induced lung injury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future studies on the role of transporters in this complication.  相似文献   
75.
衰老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终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秀丽线虫环境暴露评价以及相关毒理学研究.系统总结了各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暴露所致秀丽线虫衰老毒性;分析了胰岛素信号、应激反应与氧化应激、线粒体呼吸链、金属硫蛋白、金属诱导胁迫响应蛋白NUMR-1和NUMR-2等在环境暴露致秀丽线虫衰老毒性形成中的重要调控功能;指出了代谢变化...  相似文献   
76.
为了给砷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提供参考,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探讨了自然环境中常见的4种形态的砷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6 h内,亚砷酸盐对藻类生物量的增长和光合活性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砷酸盐在抑制藻类生长的同时却因为干扰代谢而使藻类表现出光合活性的增强;一甲基砷酸盐和二甲基砷酸盐对藻类在这些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弱.但对藻类光能利用效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等还是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因此,除亚砷酸盐毒性较强之外,其余几种砷化合物在宏观层次上都观测不到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但是在微观层次上已表现出对光合效应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77.
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理论创新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及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为主要标志的水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探寻和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并能反映先进生态水文化的现代水资源管理模式,是解决我国流域目前面临的水问题、应对未来不断加剧的水危机、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战略抉择.在对国内外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动态及研究进展系统评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从传统的以行政区域为单元、以政府为主导、以供水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向以流域为单元、以市场为主导、以需水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的转变,是未来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理论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并从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制度、文化体系、管理模式、法律及政策体系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78.
Decamethylcyclopentasiloxane (D5) is a cyclic volatile methyl siloxane (cVMS) commonly found i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roducts. D5 is expected to enter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deposit of biosolids from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onto agricultural fields for nutrient enrichment. Little to no information currently exists as to the risks of D5 to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risk to terrestrial organisms, the toxicity of a D5 contaminated biosolid in an agricultural soil was assessed with a battery of standardized soil toxicity tests.D5 was spiked into a surrogate biosolid and then mixed with a sandy loam soil to create test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0 to 4074 mg kg−1. Plant (Hordeum vulgare (barley) and Trifolium pratense (red clover)) and soil invertebrates (Eisenia andrei (earthworm) and Folsomia candida (springtail)) toxicity tests were completed to assess for lethal and sub-lethal effects. Plant testing evaluated the effects on seedling emergence, shoot and root length, and shoot and root dry mass. Invertebrate test endpoints included adult lethality, juvenile production, and individual juvenile dry mass (earthworms only).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ver time to confirm test concentrations and evaluate the loss of chemical over the duration of a test. The toxicity of the D5 was species and endpoint dependent, such that no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were observed for T. pratense or E. andrei test endpoints, however, toxicity was observed for H. vulgare plant growth and F. candida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Chemical losses of up to 50% were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tests, most significantly at high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79.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已经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损害的赔偿问题,对生态环境本身造成损害需要承担责任将成为中国法治时代又一个崭新的命题,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担责因何而生、又因何而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确立的理论根据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只有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确立的理论基础,才能促进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有效构建与救济机制的健康运行,才能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研究视角,探讨了生态文明观作为中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确立的理论基础之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扫清了环境损害责任确立的思想和认识障碍,而且回应了个别学者对环境损害责任成立的质疑,为环境损害责任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不仅如此,生态文明观还为环境损害责任的实施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法治保障,是生态文明观孕育了环境损害责任。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生态文明观之所以能够孕育环境损害责任制度的原因,是因为生态文明观与环境损害责任有诸多内在的共同性:生态文明观与环境损害责任之间同根同源,都起源于生态环境危机的时代背景,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环境保护,共同的手段就是环境法治,最深层次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未来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应当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思想指南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80.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对藻类毒理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并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藻类作为初级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因此研究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对藻类的毒理性,对于环境污染的监测具有深远的意义。就有机污染物对藻类的毒性机理、藻类对有机污染物的敏感度等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藻类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